世界卒中日,早一秒挽救大脑
发布时间:2022-10-29
2022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为:
“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大脑血管堵塞导致脑血液缺乏或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前者称为缺血性卒中,后者称为出血性卒中。中国是全世界脑卒中最高发的国家,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致死、致残病因。脑卒中的发作具有急、危、重的特点,常常导致难以逆转的肢体功能瘫痪、语言障碍,给患者和家人带来沉重负担。如果能在脑卒中发病的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就能够显著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在发病的时刻及时识别脑卒中发作,尽早接受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大脑!
举个简单的例子:庄稼地里的水渠堵了,它供应范围内的禾苗在不久后就会枯死。人的脑血管就像“水渠”,而脑组织就是“禾苗”。大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需要靠血流送来源源不断的氧气与营养物质“供养”。大脑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全脑的血供完全中断6秒,即出现意识丧失;缺血5分钟,神经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禾苗”开始逐渐“枯死”。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便是“开通水渠,恢复灌注”,尽可能早、尽可能多的挽救脑组织。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
脑卒中的发作往往具有典型的特征。牢记中风“120”,简易快速识别脑卒中发作。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上述任一症状,请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专科医生会及时、准确地评估是否为脑卒中发作,并给予相应治疗。
“超早期治疗”主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大类。
根据国内外最新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超早期治疗”:
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在符合适应证,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
发病6小时以内,不适用阿替普酶溶栓的患者,可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
发病4.5~9小时内,在完善磁共振或CT灌注成像后,根据影像结果评估是否静脉溶栓;
发病时间不明确,发病时间距离最后正常时间超过4.5小时,或者醒后才发现症状的患者,完善磁共振DWI和Flair序列后评估是否静脉溶栓;
发病6~24小时以内,根据症状及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采用「血管内介入」等治疗。
那么什么是「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呢?我们仍然采用上述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所谓「静脉溶栓」,便是采用药物溶解堵塞在“水渠”中的“泥沙”,恢复“禾苗”的灌注。
而「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介入取栓」,则是使用工具将“泥沙”取出,必要时还可以放入支架将狭窄的“水渠”撑开,防止以后再发生堵塞。
由此可知,对于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以内就诊都有可能接受“超早期治疗”,并且,越早接受治疗,获益越大。挽救大脑,分秒必争!
2021年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目标,为了缩短医院内救治时间,各地级医院均加强力量建设“卒中中心”,设置脑卒中「绿色通道」,从而帮助脑卒中患者打通急诊就诊流程,争分夺秒的挽救脑组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急诊设置有完备的脑卒中「绿色通道」, 24小时在线的溶栓、取栓团队,24小时运转的先进影像设备,以及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脑卒中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做到“湘雅医院永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留一张病床”。
对于出血性卒中,虽然没有溶栓、取栓等“超早期治疗”方案,但同样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地医疗干预将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如果出现疑似脑卒中发作,该怎么办?
如果出现上述疑似「中风120」症状,患者和家属应该毫不犹豫地以最快速度到达医院急诊就诊,切忌“再看看、再等等”,这可是在扼杀脑组织。在就诊时,应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发病时间点,并提供「既往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近期用药、手术、外伤」等重要病史,并配合完善相关检查,这将极大的帮助专科医生高效的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
积极预防,科学救治,
挽救生命,造福家庭,贡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