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核心PI、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袁凯研究员团队与湘雅医院妇科张瑜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4.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BXO31-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OGT maintains O-GlcNAcylation homeostasis to restrain endometrial malignancy(FBXO31介导的OGT泛素化维持O-GlcNAcylation稳态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恶性进展)”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和妇科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精准分子医学研究所袁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博士研究生张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主任张瑜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Daan M.F. van Aalten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雪彪教授等作为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专家,为该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更是常面临治疗手段有限的巨大挑战,深入研究其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希望。O-GlcNAcylation作为一种关键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已被发现与细胞代谢活动及癌症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为了揭示这一机制,研究团队与临床生物样本中心及妇科张瑜教授团队密切合作,通过分析219例大型中国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队列,发现O-GlcNAcylation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及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相关。团队创新性地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了O-GlcNAc虚拟指数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紧密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团队成功建立了一个包含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及其他非妇科肿瘤的类器官库平台,极大促进了肿瘤生物学研究与临床转化的进展。利用平台中的类器官模型,研究发现O-GlcNAcylation的增加能促进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癌及非癌内膜上皮类器官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特性,揭示了其在肿瘤进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FBXO31通过泛素化降解OGT,其缺失导致OGT积累,促进O-GlcNAcylation水平升高,从而激活致癌信号,推动肿瘤进展。研究团队还通过靶向OGT的抑制剂OSMI-1,在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癌类器官和小鼠模型中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验证了这一发现的临床应用潜力。通过虚拟指数模型、类器官库平台和靶向治疗策略,本研究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的研究与临床转化,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袁凯教授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基因组重复序列在胚胎发育和癌症发生的细胞命运抉择过程中的功能和相关机制研究。受到国家中组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南省科技厅、中南大学以及湘雅医院等多方支持,已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湖南省杰青等人才支持计划,获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才等多个奖项。近五年代表性学术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Nat Commun (2025、2022)、Proc Natl Acad Sci (2024)、eLife (2024、2023)、J Genet Genomics (2023)、J Mol Cell Biol (2024、2022)、PLoS Biol (2020)、Cell Rep (2020)等国际知名期刊,并获国家级专利授权。
附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633-z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瑜-袁凯团队专职科研岗招聘公告:
https://mp.weixin.qq.com/s/GNZLJNrNC2XlfmrGM_VU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