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orders (XiangYa Hospital)
下载专区
  •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要闻 >> 正文
  • 唐北沙教授:帕金森病,道阻且长;综合管理,行则将至!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12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唐北沙教授

    记者:陈诗雨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常带来巨大的生活、经济和心理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也逐年增长。此外,由于帕金森病无法治愈,并发症、合并症多,故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尤为重要。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有幸采访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唐北沙教授。就帕金森病相关的几个焦点问题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唐教授向我们阐释了许多精彩的观点。

    c22b1e579ca0469d89976c3f5e33e7cf.jpg


    两大挑战:老龄化,年轻化

     

        根据近年来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7%(接近2%)。按照这个数字来估算,目前中国帕金森病人超过27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帕金森病的疾病负担也在逐渐加重,预计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可能达到500万,占全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50%。这个数字不容小觑,它的背后是我国帕金森病防治任务的严峻形势。

        另外,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发病年龄在六十岁以下、甚至四十岁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一般来说,许多学者把45岁或50岁以下发病的帕金森病称为早发型帕金森病。早发型帕金森病的发病可能有许多影响因素,比较重要的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目前和早发型帕金森病有关的,能够确定的是遗传因素。而环境因素虽然对帕金森病的发病也有作用,但由于环境因素较为复杂,所以目前很难确切地知道是其中的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四驾马车: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新进展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但在近年来,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首先是帕金森病的病理诊断方面的进展——Braak病理分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症状时,其分期已经达到了Braak第III、第IV期了;而当患者还处在Braak分期的第I、II期时,病人其实已经表现出了一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抑郁等等。换句话说,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症状的十几年前,就可能已经有了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这项新的认识,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帕金森病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诊断方法,近年来也发展迅速。那么,对于一些表现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比如嗅觉障碍——的病人,我们就可以结合上述几种方法,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就进行早期诊断或预测。

     

    一项特色:我国帕金森病的用药特点

     

        虽然每一个医生都有用药的个人经验,但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首先必须遵循指南。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的指南,左旋多巴制剂都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基石。

        唐教授指出,对于中国的帕金森病人来说,我们的用药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小剂量起步,逐渐增加,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这种特点和我国医生和患者的期望和习惯有关。

        在国外,患者通常要求药物能够非常良好地改善运动症状,以达到近似于正常人的目的,所以他们通常加药速度较快,维持剂量也相对较大;而在我国,患者的要求通常没有那么高,并且患者更期待能通过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来配合药物治疗,所以我们用药时,加药速度较慢,维持剂量也较小。

        在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并发症,如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异动症发生率相对国外较少,这也和前述的国内“小剂量起步、逐渐增加“的理念有关。在疾病的早期,这种方式可能对症状的控制不是很好;但是到了中晚期,这种方式发生异动症的概率也较低,所以说,我们这种”中国特色“的给药方式是有利有弊的。

     

    一个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需综合管理

     

        对于任何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来说,中晚期的药物治疗效果都不好。尤其是帕金森病人,到了中晚期,可能需要坐轮椅、卧床,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说,唐教授强调:患者的躯体疾病固然需要关注,但他们的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甚至更加重要。这种情况下,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而是综合层面上的“慢病管理”。

        在这种“管理”的理念下,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我们还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予以患者良好的照护;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这种综合管理的目的,是使得患者在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还能拥有一定程度的良好心态和生活质量。

        最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精神方面的抑郁、焦虑;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睡眠障碍;嗅觉障碍等。对于这些症状,同样地应该强调慢病管理的理念。首先,出现症状以后,可以进行一些对症治疗;其次,同样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照护,最大程度地减轻非运动症状给他们带来的不适。

     

    三点期许:遵循指南,持续学习,关爱病人

     

        在帕金森病的诊疗方面,唐教授对广大基层临床医生提出了三点期许。

        第一,要遵循指南。在遇到考虑帕金森病的患者时,临床医生必须首先遵循指南;因为指南包括了疾病最基本的知识,使我们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至于有些比较疑难的病人的诊疗,基层医生可以采取通过请教专家、转诊至上级医院等方式。但是指南内容,是基层医生必须把握的基本点。

        第二,要不断学习。作为基层临床医生,首先要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比如帕金森病症状的表现形式,药物有哪些分类等;另外,也应不断获取疾病相关的新知识,知识的来源可以是书本、课堂,可以是讲座、会议,也可以是期刊、杂志和新媒体。只有不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临床医生才能永葆其诊疗工作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第三,要关爱病人。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之后症状缓解了,可能过一段时间症状又会反复甚至加重,需要调整原来的药物剂量。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回头向当初治疗他的医生求医。如果临床医生没有慢病管理的理念,看一次算一次,那么这样只会让患者失望而归,四处求医问药,反而更加耽误病情。所以,基层临床医生尤其需要有慢病管理的意识,对待病人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样才能让患者信任医生,最后达到医患双赢的结局。

        最后,值此帕金森病日之际,唐教授祝愿广大帕金森病人:“身体健康“。这不仅是他对广大帕友的美好祝福,也是他对广大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殷切希望。

    专家简介:

    e2c65dd09da54e2f97db00421d43ffb1.jpg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老年科教授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主任





    备案号:湘ICP备05006292号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