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中心李津臣教授、李滨副研究员团队与伦敦国王学院社会、遗传与发育精神病学中心Julian Mutz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4.7)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A metabolomic profile of biological aging in 250,341 individuals from the UK Biobank (基于UK Biobank队列250,341参与者绘制的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全景图谱)“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20级本科生张世雨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研究生王峥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津臣教授、李滨副研究员、Julian Mutz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学变化十分复杂。在本研究中,团队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250341名参与者的325个核磁共振(NMR)生物标志物,识别出了54个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代表性衰老标志物。进一步地,团队利用95372名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对325个衰老代谢标志物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并通过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VMR)分析,发现了439个具有潜在因果关系的“衰老代谢物- 衰老相关疾病”组合。为了精准量化衰老状态,团队开发了一个代谢组学衰老评分,其在预测死亡风险方面优于其他衰老指标,并表现出区分加速衰老群体和改善疾病风险预测的强大潜力。通过对13263名个体的随访数据的纵向分析,计算了代谢组学衰老速率,提供了更精细的衰老评估参数,并识别出了潜在的“抗衰老”和“促衰老”NMR代谢标志物。总体而言,该研究绘制了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学全景图谱,突显了代谢组在个性化衰老监测和早期疾病干预中的潜力。

据悉,李津臣教授/李滨副研究员团队利用生物信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方法开发精准解读基因变异及鉴定候选基因的新工具、新平台、数据库,并应用到以孤独症、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精神类疾病,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及发病机制,为其精准防控和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李津臣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批经费总计近2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sychiatry、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Brain、Acta Neuropathologica、eBioMedicine等杂志累积发表SCI研究论文40余篇(JCR1区37篇),其中IF>10的研究论文16篇。课题组长期招聘科研人员及博士后工作人员,有意者可与李津臣教授联系。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