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衰老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皮肤衰老与毛发再生研究中心李吉教授、邓智利副研究员、汪犇副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IF=16.6)和国际皮肤病学顶刊《J Am Acad Dermatol(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IF=13.8)分别发文揭示玫瑰痤疮神经源性炎症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及临床治疗新策略。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国内是近几年才对玫瑰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越来越重视该疾病。近年来,李吉教授团队在玫瑰痤疮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国内首个玫瑰痤疮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大数据系统,并牵头制定了首个《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
目前研究提示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和免疫系统调控紊乱是导致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玫瑰痤疮患者皮损中各类神经肽如VIP、PACAP和CGRPs等表达增加,引起血管异常扩张,从而导致面部潮红、红斑、水肿等临床表现;同时,过多的神经肽也能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引起神经源性的炎症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玫瑰痤疮极有可能是一类神经源性的皮肤炎症,但目前仍未有明确证据支持这一假说。除神经血管与免疫调控方面外,诸多证据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病,但相关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李吉教授和邓智利副研究员利用疾病家系全基因组测序筛选获得多个与神经功能调控相关的遗传变异,并通过动物及细胞模型证实LRRC4等遗传变异可通过外周神经分泌神经肽促进玫瑰痤疮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为该病临床治疗中的神经干预提供新思路与潜在治疗靶点。上述研究成果于2023年7月5日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IF=16.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邓智利副研究员和陈梦婷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李吉教授和汕头大学医学院张国红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单位。
鉴于神经因素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诱发的顽固性红斑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国际皮肤病学界也在不断探索针对该类症状的治疗新方法。为此,李吉教授和汪犇副研究员联合全国4家三甲医院皮肤科共同完成了帕罗西汀治疗玫瑰痤疮红斑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提出了帕罗西汀可有效治疗玫瑰痤疮红斑并改善潮红等症状。此研究为国际第一个精神类药物治疗玫瑰痤疮的大型临床试验,获得了JAAD主编和同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也为难治性玫瑰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上述研究成果于2023年6月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皮肤病学顶刊《J Am Acad Dermatol(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IF=13.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汪犇副研究员和黄莹雪主治医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吉教授为论文独立通讯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单位。该工作得到了上海皮肤病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多个单位皮肤科的大力支持。
总之,该系列研究从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共同揭示玫瑰痤疮是一类由神经调控异常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为该病的神经调控机制与临床干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衰老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皮肤免疫疾病研究所、湘雅医院皮肤衰老与毛发再生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平台。研究团队致力于毛囊皮脂腺相关疾病(如玫瑰痤疮和脱发性疾病等)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在国家杰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李吉教授的带领下,提出了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近5年来在B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 Adv, Dev Cell, EMBO Mol Med, EMBO J, J Am Acad Dermatol (JAAD), JAMA Dermatol, J Invest Dermatol (JID)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重大/重点研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今后,团队将进一步致力于毛囊皮脂腺相关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积极促进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团队诚邀生物医学和药学等领域博士及博士后加盟。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761-2.
https://www.jaad.org/article/S0190-9622(23)00197-4/fulltext.